李海明律师主页
李海明律师李海明律师
135-1966-4512
留言咨询
李海明律师亲办案例
关于寻衅滋事罪的几点法律问题
来源:李海明律师
发布时间:2016-01-06
浏览量:1106

案情简介:刘某和朋友在KTV消费时,因与KTV服务生发生口角,大打出手,造成三名服务生均受轻微伤。后被羁押,检察院以寻衅滋事罪提起公诉。

涉及的法律问题和辩护方法:

一、对构成寻衅滋事罪的正确界定

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公安机关管辖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诉标准的规定(一)第三十七条 〔寻衅滋事案(刑法第二百九十三条)〕寻衅滋事,破坏社会秩序,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立案追诉:
(一)随意殴打他人造成他人身体伤害、持械随意殴打他人或者具有其他恶劣情节的;
(二)追逐、拦截、辱骂他人,严重影响他人正常工作、生产、生活,或者造成他人精神失常、自杀或者具有其他恶劣情节的;
(三)强拿硬要或者任意损毁、占用公私财物价值二千元以上,强拿硬要或者任意损毁、占用公私财物三次以上或者具有其他严重情节的;
(四)在公共场所起哄闹事,造成公共场所秩序严重混乱的。

如果具有以上情形之一的,就构成寻衅滋事罪。

1、随意殴打他人,情节恶劣的。随意殴打他人,是指出于耍威风、取乐等不健康动机,无故、无理殴打相识或者素不相识的人。这里的"情节恶劣的",是指随意殴打他人手段残忍的,多次随意殴打他人的;造成被殴打人自杀等严重后果的等等。只要是针对人的身体行使有形力,即使没有接触人的身体的,也属于殴打。例如,向他人身体挥舞棍棒但没有接触到他人身体的,成立殴打。在中国,殴打行为不是伤害罪的未遂犯,所以,殴打不以具有造成伤害结果的危险性为前提。换言之,倘若某种行为只能造成他人身体痛苦,但不可能造成伤害,也属于殴打。如果行为人针对物行使有形力,因而对人的身体以强烈的物理影响的,由于不是针对人的身体行使有形力,不宜认定为殴打。使用有形的方法不等于行使有形力。例如,使他人饮食不卫生食品后胃痛的,虽然是有形的方法,但不应评价为殴打。由于寻衅滋事罪具有补充性质,所以,殴打不以造成伤害(轻伤以上)为前提。但是,一方面,造成了伤害结果的伤害行为,无疑符合殴打行为的要件;另一方面,如前所述,寻衅滋事罪的法定刑重于故意轻伤的法定刑。所以,殴打行为造成轻伤害结果的,也可能被认定为随意殴打类型的寻衅滋事罪。基于同样的理由,殴打不以聚众为前提,更不以符合聚斗殴的构成要件为前提。但是,随意聚众斗殴的行为,通常符合寻衅滋事罪的构成要件。

随意,一般意味着即使按照犯罪人的理性,殴打行为也不具有可以被一般人理解接受的原因与动机。犯罪人的理性不同于一般人的理性,但一般人也可能站在犯罪人的立场、从犯罪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当一般人从犯罪人的角度思考,也不能接受犯罪人的殴打行为时,该殴打行为便是随意的。从行为人角度而言,随意,意味着行为人殴打他人没有任何自我控制。刑法理论与司法实践常常喜欢用是否事出有因来判断是否随意,亦即,如果事出有因,就不是随意;如果事出无因,就是随意。但是,任何故意犯罪行为都不可能是无缘无故的,换言之,任何故意犯罪行为都有其产生的主观原因或动机。所谓事出有因,是指一般人可以按照犯罪人的理性理解接受的原因;而事出无因,则是基于犯罪人的理性也难以理解接受的原因。但是,殴打行为是否随意,并不是一种纯主观的判断,而是基于客观事实作出的判断。客观上殴打的次数越多,遭受殴打的人数越多,被判断为随意殴打的可能性就越大。而且,一般人的理解接受不是单纯以行为人的动机作为判断资料,而是必然同时考虑其他相关要素。所以,随意的判断具有相对性。例如,行为人虽然只是殴打他人一次,但殴打的原因是他人对行为人提出了良好的建议。对此应评价为随意殴打,因为即使站在行为人的立场,也会认为殴打的原因不可思议。再如,数人中只有一人作出了对行为人不利的举动,而行为人却殴打了在场的数人。对此也应评价为随意殴打,因为行为人殴打无辜数人的行为,不能被一般人理解接受。反之,行为人殴打他人七八次,殴打的原因是他人讽刺了行为人的举动。即使殴打的原因本身或许可以被一般人理解,但殴打的次数不能被一般人理解。所以,随意并非单纯的主观要素,而是基于客观事实作出的判断。

在中国现阶段,情节轻微的殴打行为不可能成立犯罪。所以,刑法作出了情节恶劣的要求。情节是否恶劣,应围绕法益受侵害或者威胁的程度作出判断。例如,随意殴打行为造成轻微伤或者轻伤的,随意殴打他人手段恶劣、残忍的,随意使用凶器殴打他人的;纠集多人随意殴打他人的,多次随意殴打他人或者一次随意殴打多人的,随意殴打残疾人、儿童等弱势群体的,均宜认定为情节恶劣。但司法机关必须注意的是,不能将殴打他人的随意性本身评价为情节恶劣;只有当殴打行为同时具备随意性与恶劣性时,才能以寻衅滋事罪论处。

二、为寻衅滋事罪辩护的几点建议。

如果犯罪事实符合寻衅滋事罪的构成要件,只能从罪轻的角度去辩的话,可以考虑以下几点:

1、主观恶性的大小同时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寻衅滋事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 第2款:行为人因日常生活中的偶发矛盾纠纷,借故生非,实施刑法第二百九十三条规定的行为的,应当认定为“寻衅滋事”,但矛盾系由被害人故意引发或者被害人对矛盾激化负有主要责任的除外。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若干意见》第16条规定,对所犯罪行不重、主观恶性不深、人身危险性较小、有悔改表现、不致再危害社会的犯罪分子,要依法从宽处理。对于其中具备条件的,应当依法适用缓刑管制、单处罚金等非监禁刑”;


2、社会危害性的大小。社会危害性的大小直接影响犯罪嫌疑人应承担的社会责任,社会危害性小,相应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就小,量刑上也应该要轻。

3、犯罪嫌疑人的认罪态度。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寻衅滋事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八条,“行为人认罪、悔罪,积极赔偿被害人损失或者取得被害人谅解的,可以从轻处罚;犯罪情节轻微的,可以不起诉或者免予刑事处罚。同时根据《刑事诉讼法》第142条、《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在检察工作中贯彻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的若干意见》第12条,辩护人认为对于犯罪后,加害人能够积极采取补救措施、认罪悔过、赔偿被害人损失并达成和解协议的,可以视为加害人的人身危险性和社会危害性的降低。

4、初犯偶犯,再犯可能性,被教育的可能性越高。对犯罪嫌疑人的刑罚就应该越轻。从《刑法》的立法宗旨来看,惩罚只是一种对犯罪的处罚手段,而其最终目的是让犯罪分子能认识到自己的罪行,能改过自新,重新做人。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若干意见》第19条规定,对于较轻犯罪的初犯、偶犯,应当综合考虑其犯罪动机、手段、情节、后果和犯罪时的主观状态,酌情予以从宽处罚。对于犯罪情节轻微的初犯、偶犯,可以免予刑事处罚;依法应当予以刑事处罚的,也应当尽量适用缓刑或者判处管制、单处罚金等非监禁刑

5、犯罪嫌疑人的法律意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但法律的公平是相对的公平,对于少数民族,偏远地区法律意识不强的人,刑罚更不应该是目的,教育才是最终目的。

根据案情和对法律的正确理解,庭审时为刘某积极辩护,最终法院在量刑幅度内,判了刘某最低刑。尊重客观事实,尊重法律是法律人的良心。















以上内容由李海明律师提供,若您案情紧急,找法网建议您致电李海明律师咨询。
李海明律师主任律师
帮助过8260好评数69
  • 服务态度好
  • 咨询解答快
兰州市城关区雁南路800号高科大厦五层
135-1966-4512
在线咨询
LAWYER INFORMATION
律师信息
  • 律师姓名:
    李海明
  • 执业律所:
    甘肃茂弘律师事务所
  • 职  务:
    主任律师
  • 执业证号:
    16201*********294
CONTACT ME
联系本人
  • 服务地区:
    全国
  • 咨询电话:
    135-1966-4512
  • 地  址:
    兰州市城关区雁南路800号高科大厦五层